各地各部门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进一步明晰思路——
深入基层调研,反复核实数据,不断完善报告……近段时间,省环保厅《成都平原地区大气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课题调研组成员格外忙碌,“希望尽快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
在不断升温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我省各地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突出问题导向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出谋划策。活动过程中,一个共同的认识愈发明晰:必须加快补齐生态短板,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四川篇章。
找准问题 持续推进绿色发展
今年1-5月,我省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1.9天,同比减少3.3天,其中成都、乐山、眉山、自贡减少幅度较大,“四川蓝”越来越多。
水环境质量也在持续好转。1-5月,我省87个国考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71个,同比上升9.2个百分点。今年1-5月,沱江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从6.25%提升至56.25%,水质明显变好。
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良好态势,但成效并不稳固,部分地区面临着一些突出环境问题。比如,全省仍有15个市环境空气质量年均值未全面达标;岷江、沱江流域19条重点支流中的江安河、釜溪河、球溪河等长期处于劣V类水质。
各地各部门在调研中形成共识: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要进一步找准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坚决推动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乐山市在讨论中分析并明确,要常态化办好“环保曝光台”,对群众关心的环保问题进行及时曝光、挂牌督办、跟踪报道,形成立体化监督体系。打破部门职能界限和行政区划壁垒,建立健全环境联合执法监督、规划环评会商、流域水环境协同保护等工作机制,形成污染联防联治、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泸州是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当地重点研究从严把控环境准入,大力推进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从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机制入手,加快改善沱江等流域水环境质量,确保长江出川断面水质安全。
省财政厅提出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岷江、沱江、嘉陵江断面水质实施严格考核。推动沱江流域10市建立跨市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长效保护机制。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广安日报或365在线体育”及天下广安移动客户端、广安日报微信微博等所属新媒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广安日报传媒集团(广安日报社)所有或独家授权发表,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广安日报/365在线体育/天下广安”,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