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处处可见纷繁复杂、精妙绝伦的图案与形态:动物的斑纹还有植物的轮状叶序,它们传递着自然之美,也激发着科学家的好奇心。
长期从事膜科学研究的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张林教授团队把图灵结构与膜研究结合起来,第一次在薄膜上制造出了纳米尺度的图灵结构。
这项首次面向应用领域构建图灵结构的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5月4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上。
突如其来的科学灵感
纳滤膜是广泛用于深度水处理、硬水软化、苦咸水处理等领域的重要材料,它能去除水中特定的有机物、色素与盐。
制造纳滤膜主要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实现:哌嗪和均苯三甲酰氯两种小分子分别溶解于水和油中,互不相容的水油接触后,两种小分子在水油界面处发生聚合反应,可能短短的几秒钟内,一层平整致密、100纳米左右厚的高分子薄膜就形成了。
长期从事膜分离技术研究的张林表示,这种方法不仅可用于制造纳滤膜,也被广泛用于制造反渗透膜。但是,这两种膜的表面微观形貌有极大区别:纳滤膜光滑平整,而反渗透膜则粗糙不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之前一直没有科学家能够很好地解释原因。
灵感总是在不经意间来到。有一天,该论文第一作者谭喆去永福寺散步,路上偶遇了一只梅花鹿。散布在梅花鹿身上圆圆的斑点让他灵光一现:他想起了英国伟大的科学奇才图灵,想到了他提出的生命世界的形态与纹理。
图灵1952年发表的一篇生物化学论文——《形态发生的化学基础》,并建立了著名的“反应—扩散方程”。他认为生命体中存在一类“形态成形素”,一种促进反应的发生,另一种抑制反应的进行,相遇后一边反应一边扩散。在均匀的情况下,这个系统会呈现出均相体系特征,不会产生图案,但两者扩散存在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系统失稳,最终形成周期性的复杂图案。
课题组经过讨论,提出制备纳滤膜的界面聚合反应正是一种典型的“反应—扩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