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娅楠
8岁多的小米公司要在香港上市了,而且有望成为港交所“同股不同权”改革后首家上市的高科技企业。
有两个故事被反复提及:一是创始人雷军是小米手机最忠实的“挑刺者”,天天使用,时刻找毛病;二是小米有个近乎“过分”的可靠性测试,例如手机侧按键要测试50万次,相当于每天按100次手机也可以用13年。
现在看来,小米对于匠心的坚守,恐怕是其从婴儿期成功迈入成长期的关键一招。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当“唯快不破”“大者恒大”等口号成为一些创业者至理名言的时候,再次强调匠心,弘扬工匠精神,尤显重要。
实现质量变革,既需“向上补短板”,也需“向下深扎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了,当“质量好不好”“功能全不全”代替“东西有没有”“价格低不低”成为市场交易中更为重要的砝码,企业唯有从“重视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才能活下去、活得好。特别是在国内市场增长迅速且海外品牌虎视眈眈的消费品工业领域,除了补齐“不能造”的技术短板,更要攻克“做不精”的质量难关,化解“叫不响”的品牌困境。这场传统工业通往精益制造的涅槃之旅,拼的就是企业精益求精的耐性,讲究的就是一颗匠心。
实现效率提挡,“创新路”不能简单等同于“闯新路”,“坚守老路”也有别样风景。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效率高低的竞争。企业提升效率唯有创新,但创新不是哪里是风口就往哪里扎堆跟风。实际上,“中国制造”与发达经济体制造业的最大差距,已经从产业应用转移到基础研发,特别需要在基础原材料、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工艺的突破性与稳定性上下功夫,需要更多心无旁骛的“一根筋”,而不是心猿意马的“一窝蜂”。换言之,对企业而言,不妨少些浅尝辄止的任性,多些“掘地三尺”的韧性,独具匠心往往是独领风骚的基石。
实现动力转换,靠“资本”,更靠“知本”,特别是“大国工匠”的创新力。在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后,中国人口红利亟须转换为人才红利。“世界工厂”由大到强,不仅需要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更要倚仗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
越创新,越需有匠心,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的使命。当创新与匠心完美融合,中国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广安日报或365在线体育”及天下广安移动客户端、广安日报微信微博等所属新媒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广安日报传媒集团(广安日报社)所有或独家授权发表,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广安日报/365在线体育/天下广安”,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