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中华民族精神“根”与“魂”、最宝贵的精神品格和命脉的高度,定位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最深厚的软实力与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的高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长远战略高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既功在当代,也会泽及后世子孙、增进人类福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其重要意义、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少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也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述阐明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永续繁衍的血脉,绵延不绝的“根”与“魂”。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中华民族的“根”之所系与“魂”之所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