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蓝天白云成了广安的“常客”,辉映着一份抢眼的“成绩单”:我市空气优良率达83.4%,比去年同期增长8.7%,PM2.5平均浓度降至每立方米41.2微克,比去年同期下降22.4%……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优良天气多达151天,比去年同期多出半个月,未出现一次重度污染,市民呼吸的空气越来越新鲜。
我市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折射出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不动摇。
基于全市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的现实,市委市政府将2017年确定为“环境建设年”,并首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关于2017年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全力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打出了系列“组合拳”,加固我市生态文明体系的“四梁八柱”,构建生态文明美丽广安。
“三大战役”拉高广安“颜值”
投入32亿余元,保障环保问题整改落到实处;
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15件,罚金高达853.05万元,罚金是去年同期的12倍;
约谈领导干部42人,涉及问责103人次;
全市县城以上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责任事故;
……
数据凸显出成效,成效源于铁腕治污。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今年以来,我市结合“洁净水”行动,坚定不移实施“三大发展战略”,针对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水、空气、土壤污染问题,打响污染防治“三大战役”,补齐生态治理短板。
向环境问题宣战,广安雷厉风行。今年1月,全市2017年度环保工作会召开,安排部署全年重点工作,并动员各部门拿出壮士断腕的魄力攻克难关。
“河长制”实现全域覆盖。今年以来,全市721条河流、332座水库、17206口山平塘、1290处石河堰全部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4204名“河长”守住了“责任田”,全市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发现问题不手软。我市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厘清问题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区市县、园区,采取挂牌督办、区域限批,实行“一票否决”。
落实整改不含糊。年初,省环保督察组向我市反馈督查意见,我市严格按既定的时间节点落实整改,整改工作推进快,效果好。在6月20日召开的省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电视电话会上得到通报表扬。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还紧紧围绕环保问题开展监督工作,有效传导环保压力,同时加快立法,我市首部环保类地方性法规有望今年出台。
不仅如此,我市还增设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在各乡镇(街道办)设环保办(股)154个,配备专(兼)职环保员316人,环境监控触角延伸至乡镇、村(社区),实现了监管无死角。
随着“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五大措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扎实开展,河流一天天变清,环境一点点变美,空气一天天变清新……这些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刷爆广大市民的朋友圈,广安的“颜值”获赞无数。
“绿化广安”筑牢生态屏障
近日,邻水县甘坝乡联合村村民梅可云发现家门口的“新绿”越来越“浓”。过去,村里随处可见的荒坡,如今已是满山树苗。
联合村位于华蓥山区,上世纪90年代,华蓥山山体遭受人为破坏,山石裸露,一到暴雨时节,联合村就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过去,改善生态环境是梅可云及村民们的“绿色梦”,如今梦想照进现实。就近依托华蓥山景区吃“旅游饭”,成为梅可云和村民们的奋斗目标。
该村的变化还印证了我市“抓生态就是抓民生,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的理念。
不只是联合村的荒山披上“绿衣”,随着山体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华蓥山区内的破损山体、疏林地、无林地、工矿废弃地、采煤沉陷区及石漠化严重区域,“绿意”渐浓。今年以来,华蓥山生态修复营造林多达2.39万亩。
山体生态修复工程只是我市“大规模绿化广安行动”七大重点工程之一。与该工程同步开展的还有乡村造林增绿、“一路两特”森林景观、江河湖库防护、交通廊道添彩、城市森林提升、森林资源保护工程。
“目的就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广安是全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节点,肩负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但我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唯有植树造林,厚植绿色“家底”,全面开展“大规模绿化广安行动”,才能补齐短板。
3月17日,全市吹响了今年植树造林的号角——我市在华蓥市开展了“2017年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共栽植红枫、紫薇等彩叶花卉树木2.1万株;
3月21日,市政协在邻水县开展了“我为‘环保年’添光彩”植树活动,共栽植香樟、桂花、银杏等树木上千株;
3月24日,岳池县第一幼儿园全体师生及家长在余家河开展了“参与绿色行动,保护美丽家园”的亲子护绿活动,栽植香樟、桃树200多株;
……
在绿化热潮下,绿色涂满山头,点缀城乡。
如今,全市干部群众的认识达到新高度,“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行动共识加速凝聚。
理念“生根发芽”,成效“破土而出”:6月底,全市共完成营造林14.28万亩,义务植树参加人数达171.2万人次,植树487.6万株。
青山披翠,碧水蜿蜒,我市生态建设正纵深推进。目前,我市城区绿地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34%、40.5%。
低碳理念撬动“绿色经济”
如今,公共自行车成为一抹流动的绿,穿梭于广安街头。
据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中心统计,目前每天租还公共自行车的市民在6000人次以上,平均租还车时间为30分钟。骑行公里数累计达4743万公里,折合节约驾车出行燃油474.3万升,每年减少1069.07万千克碳排放量,相当于每年种植5857棵树。
骑公共自行车出行不仅是市民绿色出行的时尚选择,每天还为城市减少了近3万千克的碳排放量,推动了节能减排。
但这还不够!为了让绿色出行方式渗透市民生活,今年我市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我市新能源汽车的首个车主——广安城区居民邓永高,近来惊喜地发现,广安城区街头冒出了不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困扰他两年的充电难题迎刃而解。不仅如此,他还能免费享受5年的充电服务。
车主充电方便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决心。日前,我市召开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到2020年前,我市将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市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在低碳理念的引领下,我市用环保准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严把招商引资“绿色关”,布局“生态环保、高效低耗、高端低碳”的绿色产业,绿色经济异军突起。
轨道交通、“健康广安”、智慧城市、绿色节能建筑、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正快速推进……无不迸发出绿色活力!
绿色成为发展的风向标。今年以来,我市更加注重高端产业及先导型服务业发展,持续淘汰高耗能、重污染企业,优化重组产能过剩产业,八大重点产业和先导型服务业以昂扬之姿,实现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上半年,全市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接续替代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64%以上,增长25.9% ,拉动工业总增长18.7个百分点;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等先导型服务业实现的产值,在服务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提升。
绿色经济成了我市发展的强大引擎!
同时,随着一系列环保“禁令”落到实处,生态已成广安亮眼的招商“名片”,吸引着客商纷至沓来。今年上半年,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1.9亿元,同比增长18.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如今,我市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