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681.98亿元,较年初净增加42.84亿元、增长6.7%,增幅为近几年之最,较去年同期多增加10.04亿元;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6.1亿元,同口径增长15.7%,增速居全省第2位;
全市税收收入完成22.4亿元、增长12.7%,其中地税总收入同比增长20.56%,增幅居全省第5位……
这是我市上半年经济发展中,金融、财税系统交出的一份亮眼“成绩单”。
在宏观经济形势偏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主动作为、迎难而上,通过强化银企对接平台,扩大信贷投放,做大财政总量、盘活存量等有力举措,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增长,确保财政平稳健康运行。
回归本源 强化对接
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7月28日上午,华蓥市瑞祥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数条生产线开足马力运转。与此同时,该公司另一个项目——塑料再生颗粒生产厂正在加快建设。
建项目,不缺订单,缺钱!获悉这一情况后,华蓥农商银行主动对接,为该企业贷款300万元,缓解资金需求。
金融机构主动对接的背后,凝聚着我市加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对全市金融机构下达2017年“双百亿”目标任务:全年新增贷款实现100亿元、直接融资100亿元。加快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全市自上而下绷紧信贷投放之弦,全力推进金融信贷投放加码提速——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调整优化信贷流程,建立信贷“绿色通道”;相关部门建立精准融资对接机制,搭建融资对接平台,深入开展银地银企精准融资对接活动。
1月12日,华蓥市率先开展“广场金融超市”活动。当天,金融机构和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个人通过自由洽谈,现场签订银地银企各类协议63份、涉及金额87.6亿元,有效破解企业和个人融资难题。
诸如此类的银地银企对接活动在我市持续开展:本级银政银企精准融资对接活动、邻水县振兴实体经济银行融资产品发布会、产业扶贫融资对接会……
上半年,全市信贷投放增量明显,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81.98亿元,较年初增加42.84亿元、增长6.7%,增幅为近几年之最,较去年同期多增加10.04亿元,近三年来首次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信贷半年的增量相当于前些年全年的增量。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90.16亿元,较年初增加126.57亿元、增长7.6%;实现直接融资25.9亿元、保费收入30.83亿元,“金融活水”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与此同时,好消息接连不断:广安浦发扶贫投资发展基金立项报告已获浦发银行总行通过,广安小平故里发展基金成功备案;与中财融商公司合作的广安小平故里产业引导基金和城市发展基金组已签署合伙协议,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正抓紧开展拟投资重点企业的摸排调查……各类基金设立成功后,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上百亿元的资金支持。
做大总量 盘活存量
财政收入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活,则税收丰。
今年上半年,全市税收收入完成22.4亿元、增长12.7%,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48.7%,较一季度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地税总收入同比增长20.56%、增幅居全省第5位。
“有成绩,也有困境。”市财政局负责人坦言,随着企业减税降费的力度加大,财政收入也面临较大压力——重点税源疲软、增支减收因素增多。
如何保证财政收入增长总体平稳?答案是:做大总量、盘活存量。
“我们在挖潜增收的同时,更加注重放水养鱼、涵养税源,确保了财政收入可持续健康发展。”该负责人介绍,市财政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安排工业、农业、金融、科技等各类专项资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投入财政支农资金10余亿元,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财政安排、争取上级补助、政府债券、引导社会投入等方式筹集资金近30亿元,积极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努力推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西南结算中心和中国泰合、中国水环境集团等区域结算中心对接落地,有效涵养税源,促进财政税收收入平稳增长。
同时,我市主动对接中省产业政策、投资方向、项目布局,用活用足政策,锲而不舍向上汇报衔接,全力争取上级财政给予我市更大支持。今年上半年,全市争取到位中省转移支付、置换债券、新增债券的总量和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一方面财政收支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财政资金的挤占挪用、浪费低效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面对当前财政运行中的老大难问题,我市从“效率”上做文章,有效盘活存量,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定期清理存量资金。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部门结转结余资金、单位代管资金、专户资金等进行全面清理,逐笔进行甄别,按规定进行收回,加大统筹使用力度,用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领域,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调存财政资金存款。制定《财政性资金存款银行间调整暂行办法》,根据驻市各金融机构新增信贷完成情况、新增存贷比和余额存贷比考核结果,将市本级财政性资金存款在驻市银行间调存,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全面开展绩效评价。拓宽绩效评价范围,将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优化绩效评价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价,确保绩效评价保持客观公正。建立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分配挂钩机制,加快推动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在我市得以充分体现。
2017年,是我市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市的攻坚阶段。我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将新增财力的80%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投向民生领域,确保财政资金用到民生“刀刃”上,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广安区兴平镇九石村村民刘金山因患病需长期服药,家里一贫如洗,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2015年底,刘金山一家在各方帮助下,搞起了生猪养殖。2016年,刘金山通过“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分险基金”这一优惠政策,贷款5万元,扩大养殖规模,年底已经实现两万元收益,成功脱贫。
近年来,我市建立财政扶贫资金逐年递增机制,全市上半年统筹安排行业扶贫资金、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20余亿元,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财政保障。建立教育和卫生扶贫救助、贫困村产业扶持、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四项基金”,全面覆盖全市所有贫困村和贫困户。截至目前,“四项基金”总规模超5亿元,惠及群众18.26万人。
除此之外,我市财政收入还继续向其他民生领域倾斜。
邻水县子中乡石牛河村8 组的准大学生龚明珠,便是财政支持文教事业的受益者。
2016年,龚明珠的父母突遇车祸,母亲肿瘤手术,花去一大笔医药费,一家人原本过得不错,如今却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条件有限,加上我,有3 个孩子在上学,我打算放弃上大学。”今年高考成绩为545 分的龚明珠说,了解到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后,她不再担心。前几天,她在网上查到自己已经被西华大学录取,心里可开心了。
助学贷款是我市财政支持文教事业发展的举措之一。一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足额配套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义务教育学生免作业本费、高中困难家庭学生免学费、各类助学金等资金,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随着民生财政的“阳光”照进百姓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将惠及更多的普罗大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将会越来越强!(姜慧 游青 廖小兵 刘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