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不仅有专业种植大户,还发展了农业专合组织。”8月8日,代市镇会龙村村委会副主任李青青对记者说。会龙村通过土地流转、培育大户、探索农业专合组织建设等措施,全村1000余亩土地规模发展桃树种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1000余元。
近年来,前锋区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传统农业科技含量,推动设施农业标准种植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激活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内动力”,打通了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绿色崛起之路。
绿色引领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目前,已销售有机葡萄5000多斤,实现销售收入近10万元。”近日,虎城镇茶花村的有机葡萄喜获丰收,双河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春霞对记者说。目前,葡萄园种植面积达300余亩,种植了美人指、巨玫瑰等多个葡萄品种,目前是前锋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
据了解,茶花村的葡萄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全部采用天然肥料,并以人工采收。
近年来,前锋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产业升级,以绿色生态厚植发展优势,建基地、育龙头、树品牌、拓市场,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培育新兴产业。经过不断探索,全区有机农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4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有机农产品认证两个,登记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两个,新注册农产品49个,其中广安正大有限公司、广安春叶食品有限公司取得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同时,全区坚持把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以观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途径,大力实施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发展优质粮油基地6万亩、优质蔬菜基地两万亩、优质柠檬基地5000亩,万亩龙安柚基地得到有效管护;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建优质花椒基地3万亩、优质小水果基地3.8万亩,新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3.8万亩;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2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两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5个。
近年来,全区以“新型经营主体+基地”模式,创新土地托管等流转机制,打造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绿色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区有农业企业33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两家,带动农户19万户,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564元,示范带动效应明显。
土地确权助推特色农业发展
“拿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以后就可以放心地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发展农业生产,每年还能得到一笔分红收入。”近日,代市镇金堂村村民唐开明领到“土地身份证”后,高兴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前锋区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目标,全力以赴推进辖区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审核确认申报颁证57个村,涉及农户16595户,面积60145亩;向10个村农户颁发证书3020本,颁证面积9331亩。
全区还规范建立农村产权管理、价值评估、产权流转交易“三大服务体系”,有序流转土地5.37万亩、林权1.52万亩,涉及农户1.43万户。
近日,在观阁镇七谷村七里香粮食专业生产合作社,该村村民每人分到了通过自家土地流转换来的300斤粮食。七里香粮食专业生产合作社是前锋区实施农村土地改革后,引进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我们种植七彩稻的想法由来已久,苦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位置。”合作社负责人彭勇说。通过在七里村流转土地1000余亩种植七彩稻、黑米稻、糯米稻等粮食品种,既实现了他的创业梦想,也解决了土地闲散问题,村民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一举多得。
近年来,前锋区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全区还将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群众满意作为“三农”发展的重要原则,依托农业龙头公司,建立保底计薪、按劳分红、返租倒包、订单回购等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三增长”目标,奋力推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
创新发展长短结合助农增收
8月9日,记者在前锋区龙塘街道办事处黄锋村看到,该村农家院落整体风貌统一,生产便道与沟渠纵横交错,田间种植的脐橙树下套种蔬菜,真正实现了产村相融。
“纽荷尔脐橙是前锋引进的脐橙新品种,产量高,盛产时亩均在4000至5000斤以上,比一般的脐橙亩产高20%左右,亩均效益可达上万元。”前锋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由于脐橙树在3年以后才会见效益,农技员指导村民利用行间空隙,套种了西红柿、茄子、青红椒等蔬菜,真正实现了助农增收。
近年来,前锋区立足贫困群众长远增收,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按照“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农旅结合,突出特色,典型带动,成片推进,全域覆盖”的总体思路,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因村施策、聚焦关键,助农增收取得了良好成效。
截至目前,全区新发展优质水果、蔬菜3.2万亩,畜禽养殖7.6万头(只),新增水产养殖326亩,农业产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的效果开始显现;建成高标准农田1万亩,产业便道18.5公里,新建机电提灌站两座,建立“脱贫致富产业园”50个,基础设施的配套切实增强了全区农业发展后劲,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农产品网上营销等新的发展模式为全区群众拓展了新的就业渠道。(李小波 袁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