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365在线体育 >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推进广安全面小康 > 内容
广安快于全国全省的增速从何而来?(脱贫攻坚篇)
【发稿时间:2017-7-26】 【稿件来源:365在线体育】
  

  7月22日,大暑。

  一大早,前锋区代市镇帽合村的西瓜基地就开始了一天的热闹。从6月29日西瓜上市开始,村里的6000亩瓜已销售三分之二,开始紧俏起来。

  看着慕名前来买瓜的客人、满载西瓜开往重庆的货车……村民段胜银心里有丝丝甜蜜,也有些懊悔,种的8亩西瓜早已经卖完,收入2.1万元,“没想到村里的西瓜这么火,早知道多种点。”段胜银心思活泛起来,下定决心明年再多种几亩瓜。去年刚摘掉“穷帽”的他信心十足,“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从贫困走向富裕,段胜银越来越鼓的钱袋子,是广安人获得感不断提升的现实体现。2017年时间过半,一笔笔真金白银,一个个民生工程,一项项为民举措……正化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日益健全的民生成果。广安大地,人民利益愈发成为发展的底色,民生改善更成为发展的持续动力。

  脱贫攻坚成为最大民生全面小康的进程加速推进

  “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来抓。”在市委书记侯晓春的一再强调下,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的理念,始终萦绕在广安各级领导干部心中。

  在广安,烙上贫困印记的村子和群众,贫在没有产业支撑,困在没有产业推动。从2015年我市吹响精准扶贫冲锋号开始,找准适合本地的特色产业,是广安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令人欣喜的是,2017年时间过半,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甜头。

  这段时间,邻水县丰禾镇双庙子村第一书记张杰,正忙着推销村里的西瓜。去年,双庙子村种植了500亩无花果,并在基地内间种西瓜。如今,西瓜全面上市,预计产量30万公斤。“按照批发价每公斤0.9元计算,西瓜能卖27万元左右。”让张杰欣慰的是,仅靠西瓜这一项,村集体经济收入便可增加1.35万元。而在基地务工的52名贫困村民,人均收入可增加3500元以上。

  上半年,我市整合投入涉农资金5.3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5.1亿元,每个贫困村设立40万元扶贫开发基金,依托扶贫产业带动农民和村集体持续增收。在产业的加持下,我市“空壳村”全面消除,新减贫24352人,124个贫困村达到退出条件。

  上半年,防止返贫亦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对已“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回头看”“回头帮”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常态。

  “三项机制”是我市精准打出的“组合拳”:

  构建目标责任机制,锁定全市22.05万已脱贫人口,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构建督查回访机制,提高对“摘帽县”“退出村”“脱贫户”的抽查频率,掌握实情;构建考核问责机制,对漏掉未达标对象、落实帮扶措施不力的,连带追究相关部门和具体人员责任。

  脱贫攻坚的过程,正是民生改善的过程。村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同频共振,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随着一个个“四好村”相继涌现,脱贫攻坚的基础更加牢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加速推进。

  民生社会事业快速推进党委政府与百姓的心贴得更紧

  作为民生之本,就业牵动着社会最敏感的神经。

  42岁的贺红萍,今年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贺红萍是邻水县高滩镇平安寨村村民。此前,贺红萍独力照顾失去双腿的丈夫和年幼的子女,日子捉襟见肘。年初,高滩川渝合作示范园园区负责人推荐她到海山机械厂做清洁工人,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

  为让更多群众端稳“饭碗”,我市广开就业门路。今年上半年,全市运营大学生、农民工、妇女、青年就业创业等各类孵化器76个,新培育小微企业852户,带动城镇新增就业3.09万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85.8%。

  “发展的过程就是改善民生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兴市之要,通过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构建基本民生保障网。

  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全市开工建设公办幼儿园11所、薄改学校86所、标准化中心校79所,创建省级示范性学校2所。

  医疗是民生之需——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药品“两票制”改革,深化分级诊疗服务,医疗卫生事业重点项目快速推进,新组建县级医疗机构联合体11个,县城内就诊率达92.1%。

  社保是民生之依——全面启动全民参保登记工作,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64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39.8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5%;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2.9%、99.2%、100.4%、108.5%;新农合参合343.86万人、参合率达99.9%。

  ……

  上半年,全市预算下达民生工程资金46.7亿元,省定十项民生工程、20件民生大事及8大类22项自办民生工程任务,45项全面或超额完成。

  民生社会事业快速推进的背后,承载着市委市政府的倾力付出,给人以信心与向上的力量,也让党委政府与百姓的心贴得更紧。

  拉动内需助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成为发展的持续动力

  民生改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民生改善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持续动力。”市委书记侯晓春认为,只有把民生工作做好了,百姓有了较好的保障,没有了后顾之忧,手里有钱才敢花,内需也自然随之拉动。

  邻水县丰禾镇居民雷利有随手记账的习惯。雷利发现,今年上半年的家庭账本比去年上半年多了10多页,增

  加的消费账单主要出自于旅游和购物。雷利介绍,一到周末,她和丈夫就喜欢带着一家老小去市内的大小景点逛一圈。每个月有两三次外出游玩时间。雷利分析原因,广安的旅游景点和商务区越来越多,再加上手里有了余钱,刺激了家人的消费欲望。

  消费欲望越来越强烈的,并非只有雷利一家。如今,周末、节假日出游成了众多广安家庭的一大乐事。而各个商圈也商品丰富、顾客盈门。

  武胜融恒时代广场一开业便尝到了甜头。2016年12月28日,融恒时代广场赶在新年前开业。开业前两个月,入驻的80多家商户销售额便突破了1亿元。

  消费欲望越来越强烈,正是民生不断改善,群众收入增多的必然结果。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5056元、6084元,增长8%、9.3%。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得到有效保障,广安城乡群众释放出巨大的消费热情,成为拉动内需的主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判断市场是否活跃的重要指标。上半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3.3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居全省第2位。

  抓民生就是抓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样的发展观之下,广安努力绘就民生新图景,开创发展新局面,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熊兴文 游青 李倩)

编辑:彭冰婷 【返回首页】【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