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家的扶贫政策这么好,我们自己也要努力,脱贫致富主要还得靠自己。”12月12日上午9时许,华蓥市红岩乡芭蕉村村民曾坤胜正忙着编织竹椅,只见他麻利地将竹子锯断、打洞、削片……很快,一个工整框架便拼成了。在他旁边,摆放着前几天刚编织好的竹茶几、竹桌子、竹摇篮,“这是一套家具,客人一个月前订的,我得赶紧编出来。”曾坤胜说,天气变冷,编制的速度也慢了下来,还有好几个订单在等着他。
今年59岁的曾坤胜曾在广东、福建等地务工多年,勤劳又肯吃苦的他,木工、钢筋工、泥工都干过,省吃俭用一年能攒下4万余元,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也还算不错。然而在2008年,一起意外事故改变了他的命运。
“在工地干活的时候,不小心从高处摔下来,右腿摔断了,左手左腿也伤得不轻。”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曾坤胜眼泛泪光,“做手术花了一大笔钱,手术后不能干重活,出去打工没人要。”经过鉴定,曾坤胜的右腿属于肢体四级残疾。为了治病,曾坤胜欠下一大笔债务。后来,妻子也向他提出了离婚。
尽管如此,天生乐观的曾坤胜并没有被生活打倒。不能做重活,他就拾起擅长的竹编,编织背篓、簸箕、摇篮等,勉强维持生计。然而,粗糙的工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曾坤胜整日为制作工艺上不去、竹编制品销量低而发愁。
2015年,曾坤胜的生活出现转机。他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了各项扶贫政策。同时,华蓥市组织部分贫困户外出学习,掌握各类竹编技艺,曾坤胜被纳入其中。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曾坤胜学会了多种竹篮和竹凳的编法,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一门心思搞研究、做创新,研发出了一系列适合用华蓥山“白夹竹”编织的工艺品。“有党和政府的帮助,我自己也要好好干,不能一直依赖别人。”曾坤胜说,虽然起早贪黑干活特别劳累,但看到上门来买竹制品的客人越来越多,想到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他就有了动力。
凭着爱钻研、能吃苦的韧劲,2015年,曾坤胜受聘到华蓥市工业园区一家竹编厂当技术负责人,每月能领到两三千元的稳定工资,从此一举脱贫。
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曾坤胜家的房屋修缮一新,冰箱、洗衣机等电器样样俱全。“虽然竹编厂倒闭了,但村上的干部把我编的竹制品发到网上去卖,订单一天比一天多,收入不比以前少。”曾坤胜说,戴着贫困帽子“等靠要”脸上无光,自力更生脱贫才光荣,只要勤劳踏实,就一定能脱贫致富,“我要编织出更多精致的产品,用实际行动来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广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