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题:满足新需要 回应新期盼——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系列述评之五
新华社记者赵文君、齐中熙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于新时代发展的新使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着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把握新矛盾新变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辨明历史方位,才能把握发展大势,紧扣人民需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以前旅客总是大包小包,肩扛手拖,红白蓝的编织袋随处可见。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编织袋变成了拉杆箱。旅客的需求从‘走得了’变成要‘走得快’、‘走得好’。”十九大代表、闽运福州客运北站服务组班长陈萍在交通运输一线工作了21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老百姓生活和出行上的变化。
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说,从原来讲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我感到无比振奋,责任重大。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建设和发展、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论述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十九大代表、四川成都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姚庆英说,两河村开展乡村建设和发展,一定要在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前提下,保持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一个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示范乡村。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什么是“美好生活”?十九大报告给出了答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报告中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说明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今后的改革发展就会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更好地把增加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九大代表、中国中铁一局高级技师白芝勇说。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快速发展,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百姓也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更加强烈,期待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及时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