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365在线体育 > 红星闪耀 > 内容
龙孔村的脱贫之路(1)
【发稿时间:2017-10-12】 【稿件来源:365在线体育】
  

  

  

  王刚与刘素芬一起观看她家的水稻生长情况

  “有这么好的房子住,还有了新收入,还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哇!”8月16日,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龙孔村103岁的老寿星王太淑,坐在新修的廉租房门口感叹道。而一年前,王大娘一家还住在一间摇摇欲坠的破瓦房,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在贫困村龙孔村脱贫攻坚的路上,像这样的“农村的养老模式”、“贫困户的安居工程”等创新经验,已成为全省的亮点。

  如何补齐农村脱贫致富的短板?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还需要什么保障?什么才是支撑扶贫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石?2016年以来,根据省委的安排部署,龙孔村的联系帮扶主要单位省委政法委,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在扶贫过程中探索出了“党建强村、依法治村、产业富村”的“三驾马车”工作机制,促进了龙孔村基础建设、村风村貌、医疗社保、产业发展的全面发展,2016年年底该村通过全省的脱贫验收,成功脱贫退出。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龙孔村,深入了解该地的创新扶贫模式。

  引产业

  8月16日上午,年满66岁的单身汉朱心正,坐在龙孔村重病重残托管中心的走廊摇椅上,晒着太阳,一脸幸福满足。一旁,是他的护理员,同村的村民邓柏余。

  朱心正因眼睛看不见,他的哥哥此前为了照顾他,没有时间干活,也一直没有结婚。两个单身汉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而像这样有重残人员拖累家庭劳力的情况,在龙孔村并不是个例。

  如何把重病重残家庭中的正常劳动力从繁重的陪护事务中解脱出来,创造利于贫困户发展生产、促进就业、增收致富的环境?2015年,省委政法委指导当地创新性的建立了“集中供养模式”,利用兴平镇堤埝村闲置村小校舍,建成可容纳12人的集中托养中心,同时还聘请村民担当厨师、护理。现在,已有4名村民住进这栋整洁的三层楼房。

  扶贫,首先要解决的是住房问题。针对贫困户居住于危房却无资金开展易地搬迁的问题,去年下半年,省委政法委积极协调,努力争取基础建设与项目资金,指导扶贫联系点创新农村养老模式,建设廉租房,提供实用家具,保障水、电、电视、广播“四通”,成功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养老、住房等问题。目前,村里已有2户贫困户入住。

  记者在龙孔村看到,村里家中多是老人、小孩,青壮劳动力极度缺乏。如何在解决基本保障的基础上,激发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在省委政法委一年多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龙孔村摸索出了“政府引导,公司(合作社)主导,农民参与”的产业模式,引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

  走进龙孔村,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血橙种植基地、苦瓜蔬菜大棚,家家户户可见鸡舍、鸭舍。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在“科学施策”“一户一策”的产业富村帮扶措施下,全村共发放鸡苗、鸭苗、免、猪、羊、牛15000余只,共建栅栏菜园、鸡舍100多个。建立“合作社+农户”模式,栽种血橙300余亩,复种蔬菜700余亩,充实集体经济收入。引进布衣农业与旭日有机两个养殖与种植龙头企业入驻,两个企业共流转土地400余亩,共投入440万元,可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每户村民可实现万余元的收益,村集体经济每年有5000元以上的分红。2016年年龙孔村人均收入可达9000元以上,贫困户人均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已经突破3万元。

编辑:李娟 【返回首页】【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