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安乡高潮村第一书记陈瑜给村民讲解核桃树的种植技术
陈瑜,女,出生于1985年7月,汉族,共产党员,2009年3月参加工作,现任广安区委办公室机关党委书记。
城市长大的她怀揣着“学习不是为了脱离贫困的家乡,而是让家乡脱离贫困”的美好愿景,主动请缨来到龙安乡高潮村担任第一书记。在村里最困难的时刻,在村民质疑的目光中,她以柔弱之躯勇挑第一书记的重担;她带领村干部逐一破难题,找项目、引企业、争支持,使昔日的贫困村旧貌展新颜。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贫困的狂沙较量。为了村民的脱贫,她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她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她的第二故乡!
走进广安区龙安乡高潮村,山坡上牛羊成群,河水中鱼虾跳跃,房前屋后柑桔飘香,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便民通道纵横交错,村活动室宽敞明亮,村民新房错落有致,到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在这里,广安市优秀第一书记陈瑜用她的勤劳和智慧为该村的脱贫攻坚涂上了美丽的色彩!
奉献群众 ,作脱贫攻坚“先行者”
从小生活在城区的她,2009年考上公务员,进入广安区委办公室工作。2015年,广安区实施“第一书记”助力脱贫攻坚行动,此时正在区委办公室干得如鱼得水的她听到消息后,便蒙生了“当知青”的念头。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和丈夫,却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
“想到农村去当‘村官’?疯了?”
“当‘村官’有什么不好?我是法律专业毕业,肯定能帮助基层弱势群体解决很多难题。再说,现在农村正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正需要像我这样的年轻人。”
“现在我们的小孩子才一岁,母亲身体又不好,我工作又忙,你去了,家里怎么办?”
“很多人家庭境况和我们差不多,有嗷嗷待哺的婴儿,年迈体弱的父母,他们不是一样熬过来了吗。你看,现在农村还是有很多地方很贫困,你并不是没有见过?”
…………
全家人犟不过她,丈夫被她说服。经过层层选拔考核,毫无农村工作经验的女娃娃被选派至广安区龙安乡高潮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同事的疑惑和领导的担心,陈瑜暗暗告诫自己:要迅速完成角色转变,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信心十足的她立下了“军令状”:贫困群众不脱贫,扶贫工作不脱钩。
建强堡垒,做党员干部“排头兵”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陈瑜深知第一书记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头雁”,只有切实履行好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心聚力搞创业,推动高潮村快速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第一次来到村活动室,一个五十多岁的“农村老头”告诉她,这就是你办公的地方:没有空调,没有电脑,墙壁上到处是蜘蛛网和污渍,桌子上布满很厚的灰尘……原来这个热心的“农村老头”就是村主任,而村支部书记已经请产假了。陈瑜并不灰心,她立即跟村主任进行了深入交流。接着,她针对高潮村党员队伍知识水平低、年龄结构老化、活动阵地功能欠缺的现状,拟定了“建好班子、带好队伍、储备人才、夯实组织、建好阵地” 的基层组织发展思路,并严格执行“两委”工作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了班子之间的凝聚力。同时,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让党员了解,让群众明白。还带头推行“家门口”办公制度,方便群众办事。现在村民们都说:“小陈书记来了后,坐在屋里抽支烟的功夫就把事情办好了。”
利用高中同学的关系,陈瑜请来农业技术专家为高潮村党员讲种植、养殖技术。全村每名党员掌握了至少一项生产实用技术,其中12名党员成为了致富能手,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目前,高潮村一批善管理、会经营、懂技术的党员干部队伍已经成为全村发展优势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力军。同时,陈瑜还注重党员后备干部的培养。她到高潮村后,2名党员同志先后成为后备干部。春节期间,她走访了一名非常优秀的返乡大学毕业生,就将他吸纳进党组织,有效地充实了党的基层力量。从此,高潮村“两委”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加强,卫生室、农村书屋、村广播站、远程教育、便民中心、健身场所等活动室和配套设施设备已经齐备。
精准施策,做脱贫致富“带头人”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高潮村全村群众的共识。路不通,品质再好的龙安柚、急需上市的蔬菜、禽畜等农副产品都没法运出去;路不通,学生上学、老人出行都只能在泥泞遍布的羊肠小道蹒跚移步。面对全村落后的交通条件,陈瑜召集村支两委班子商议,决定首先解决村民为之焦头烂额的交通问题。于是,陈瑜她开始跑部门、找领导、赢支持。
7月18日,陈瑜听说区上领导正在龙安乡指导工作。为了在领导离开前给他们及时汇报工作,赢得支持,11点50分,她不顾烈日当空,在路边拦了一辆摩托车就径直往乡上赶。由于车速太快,在一转弯处,她被重重地甩下了车,连滚数圈后躺在了离马路3米多远的田坎上。在医院里,看着手臂缝了3针、大腿缝了5针的陈瑜,身为警察的丈夫满脸泪水。她却面带微笑地说,至此,我的人生已有了两次惊心动魄的“壮举”:第一次是2014年生小孩,那是为了我的“孩子”;第二次是今天,这是为了我的“衣食父母”。
陈瑜全力以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争取到117万元左右帮扶资金,新修便民路1.15公里,新建泥结石路3.8公里。从此,高潮村3组和5组“看到屋走得哭”的困境终于得到了缓解。
路通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基本条件具备了,但要真正摆脱贫困,还得带领老百姓发展产业。陈瑜看到,高潮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有龙安柚,如果依托龙安柚发展林下养殖,然后借助乡村旅游办好农家乐,农民致富增收完全成为可能。于是结合村上的扶贫项目,陈瑜为贫困群众免费发放了鸡苗5910只、鹅2800只、羊198只。这样一来,游客在农户家不仅能买到龙安柚,还能顺便购买到绿色生态的土鸡土鹅和土鸡蛋土鹅蛋。为了让地方特产有更好的销路,陈瑜鼓励农户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了全村农户稳步增收真正脱贫致富,陈瑜想方设法,终于引进了2个龙头企业,标准化种植龙安柚280亩、蔬菜150余亩。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并能获得土地承包金和20%的利润分红款。
扎根基层,做服务群众“贴心人”
陈瑜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城里,对农村的一些方言土语不能完全理解,这就给她的工作带来许多不便。特别是对脱贫政策进行宣传和解读的时候,她和群众交流沟通起来显得非常吃力,有时甚至遭遇工作难以开展的困局。陈瑜渐渐意识到,搞好农村工作,语言障碍是她必须首先克服的困难。为此,她把“日白(吹牛)、少润儿(音)(不要挖苦)、撇脱(很方便)”等广安农村的方言编写成一个小册子,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她终于克服了语言障碍。
为了更多地亲近百姓,她坚持在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展开以“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为内容的“三百”行动,让大家带着一叠民情联系卡挨家挨户问、村里村外走。对于走访的情况,诸如村里哪条路不好走、哪家房屋需要改建、哪些组还没有通上自来水、哪家有什么困难……她都要求大家写在本上、记在心里。如今,高潮村村民都亲切的称呼陈瑜为“小陈书记”,群众一有困难,就会第一时间向她反映。用群众的话说就叫“找小陈书记帮忙,不用客气”。
在贫困户黄潮兵口中,陈瑜是他的“亲姐姐”。黄潮兵身患血波型肺结核,生命危在旦夕。为了挽救他的生命,陈瑜第一时间向区委书记报告了黄潮兵的病情和家庭经济状况。经区委书记亲自过问和协调,重庆一家专科医院同意接诊,所有治疗费用一律由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全额解决。陈瑜不但带头捐出自己的工资,还向社会发出倡议,多方奔走为黄潮兵募集慈善款3万多元。在黄潮兵住院治疗期间,陈瑜还经常去看望他,给他讲励志故事,帮助他树立战胜病魔的勇气。有了陈瑜这位关心他帮助他的姐姐,黄潮兵很快康复出院。
留守儿童多,这是当下农村的实际。于是,陈瑜通过建立“N+1”的结对帮扶机制,联系到北仓路小学教师等16户城市家庭与16名留守儿童结亲结对,为他们辅导功课,送去关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除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缺少关爱是农村又一问题。为此,陈瑜组织开展“夕阳红—关爱空巢老人”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村空巢问题探索出了新思路。
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陈瑜在村里多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并设立法律服务室,为群众对法律相关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村民陈廷基在城里某餐厅务工6个月,老板一直拖欠工资。“小陈书记”得知这一情况后,拟好起诉状主动帮他与老板协调解决。这事以后,大家都知道小陈书记还是个有律师证的“专家”,各家各户只要有什么法律方面的疑问,都会拿来咨询。
陈瑜同志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服务群众”的时代内涵,展示了新时期第一书记的风采,在脱贫攻坚路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