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等,别称多达20多个。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2000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各本其源。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纪念介子推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习俗,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刘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