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端午节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从南方到北方,粽子的形状、味道大相径庭,但是吃粽子是我国人民端午不变的习俗。
据史料推断,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地域不同,粽子的外形、材料、口味都不尽相同:金字塔形、三角形、菱形、圆柱形等,难以尽举。捆扎粽子北方多用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北方的粽子有的在糯米里加小枣、果脯,有的加豆沙,多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有的在糯米里加猪肉,有的加鸡肉,有的加红豆,有的加蛋黄、绿豆,一般甜少咸多。
有趣的是,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还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粽子也像其他食品一样,摆脱了节气性食品的形象,逐步走向常规食品。(刘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