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365在线体育 > 区内要闻 > 内容
前锋“111”工程助新村提档升级(1)
【发稿时间:2014-12-31】 【稿件来源:365在线体育】
  

  2014年,前锋区坚持把“111”工程作为全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高起点、高标准抓好“111”工程前锋片区规划,努力打造“兴业、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897元,同比增长13.5%。

  高起点规划 大手笔投入

  前锋区高度重视“111”工程建设,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1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111”工程建设的统筹协调、组织实施。成立区农业农村工作指挥部,制发“111”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表,分片分段将建设任务落实到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并倒排工期、限期完成。同时,前锋区要求一周一督查,一旬一通报,并将“111”工程实施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确保工程建设快速推进。

  立足全市农业发展大局、“三农”工作全局,该区高薪聘请具有丰富经验、国际专业水准的规划设计院专家,精心编制观塘碧峰至代市帽合26平方公里乡村旅游总体规划暨重点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实现与广安片区、华蓥片区无缝衔接、连片拓展,重点打造“一心一廊七区”:一心即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一廊即前锋现代农业景观长廊,七区即逸国花乡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区、乐动坤园现代田园运动休闲区、穹窿果蔬现代农业休闲体验区、甜柚秘境高端乡村养生度假区、福寿别院岳庙养老度假区、百果缤纷群模创意农业区、农情农意帽合农耕文化区。

  在资金投入上,前锋区建立政府主导、项目整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吸引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截至目前,该区区级财政投入“111”工程建设资金2000万元,带动农民筹资投劳600万元,整合农业水务、扶贫、交通、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2300万元,集中投入到项目实施区,加快“111”工程建设。

  “四网”先行 改善生产条件

  “路修好了,树栽好了,就等柠檬成熟卖钱了。”12月25日,在前锋区代市镇帽合村,村民李先秀望着建成的马路说道。在李先秀看来,最大的变化不仅仅是村里的路修好了,“靠天吃饭”也将成为历史。

  在“111”工程启动后,前锋区按照加快田网、路网、水网、林网“四网”配套的思路,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111”工程的破题之作。

  路网建设方面,按照全市“111”工程大环线规划,前锋区主动对接华蓥,加快完善以旅游轴线为骨干、村组公路为支撑、便民路为末梢的农村交通网络,提升通达通畅能力。规划建设了代市岳庙至帽合7.6公里“5+2”交通轴线,改造升级观塘农业园区至代市岳庙10.4公里交通干线,形成串联“一心一廊七区”的乡村旅游环线。整合国土、农业等涉农项目,新建水泥公路18.2公里,硬化公路5.87公里,形成干支分明的次级交通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群众投工投劳,新建便民路22.3公里,打通片区与农户单元末梢。

  “田网”建设方面,采取小田并大田、小土归大土等方式,调形田土8000亩,新增耕地200余亩。采取移土增厚、破基增厚等措施,改造瘠薄土地1200亩。采取秸秆熟化还田、沼渣还田等方式,培肥地力5000亩,土地综合改良4500亩,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水网”建设方面,按照“布点、连线、成网”的思路,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坚持先急后缓、逐步推开的原则,优先整治用水紧缺区域的14座病险漏山平塘,努力保障灌溉用水。根据用水和集水情况,因势布点建设38口蓄水池,确保有蓄水、能用水。就池、塘建设引水渠,以沟抬田布设排渠,联网建设灌排渠系14.6公里,确保片区内旱能灌、涝能排。以“洁净水”工程为抓手,积极推广“猪—沼—果(蔬)”等循环农业模式。目前,已率先在“111”环线启动岳庙、大田等6个新村的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学习浙江“五水共治”经验,决定2015、2016两年投入1000余万元,采用动力、太阳能微动力、无动力三种模式,在全区40个新农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并达标排放,实现新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循环利用,努力让前锋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林网”建设方面,在原有林盘基础上植树造林100余亩,成片拓展森林覆盖。积极推进代市偏马至帽合7.6公里干线道路绿化和驴溪河、廖家河4公里河流沿线绿化,打造绿色生态走廊。在观塘碧峰、白鹤和代市帽合等村的边坡荒地发展彩色植物1000余亩,不断增加林地面积。

编辑:熊雪华 【返回首页】【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