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9日,省十一届运动会闭幕,广安代表团获得两枚金牌、1枚银牌、4.5枚铜牌,团体总分排名位居全省倒数第二。2014年8月23日,省十二届运动会闭幕,广安代表团获得16枚金牌、16枚银牌、13枚铜牌,并以团体总分998分的历史最好成绩,位列全省15名。
仅仅4年时间,广安竞技体育为何变化如此之大?近日,记者来到市教体局进行了探访。
党政重视动力大增
“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为我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12月17日,市教体局副局长王江宁告诉记者,省十一届运动会闭幕后,市政府赓即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切实加强竞技体育工作,大力选拔、培养、引进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加速提高全市竞技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意见》的出台是我市竞技体育腾飞的起点。”王江宁说,《意见》中特别规定对参加省以上运动会,并获得冠军的优秀教练员,没有正式工作但符合事业单位招考条件,经人社、教体部门考核,优先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意见》出台后,我市先后从外地成功引进6名优秀教练员,极大提升了举重、摔跤、柔道等竞技项目的整体实力。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2013年9月6日上午,市委书记侯晓春主持召开庆祝第29个教师节座谈会,来自全市体育教育战线的代表齐聚一堂。会上,侯晓春指出,要弘扬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自觉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形成青少年踊跃强身健体的热潮,通过学校体育的大跨越,促进广安竞技体育的大提升,实现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市委主要领导如此重视体育教育以及体育教师,这在其他市州并不多见。”王江宁坦言,这极大激发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给6名从外地引进的优秀教练吃了一颗“定心丸”。
心怀感恩全力拼搏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无论是教体工作人员,还是运动员、教练员,都希望用沉甸甸的金牌,向小平同志诞辰献上一份大礼。”王江宁说,在纪念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中凝聚的广安精神感召之下,大家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铆足劲去拼搏,这也是本届省运会奖牌数量增加的又一动力。
作为全省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省级综合型运动会,我市参赛选手在赛场上发扬奋力拼搏、轻伤不下火线的精神,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作为省十二届运动会的第一个比赛项目,7月13日,我市代表队在比赛中夺得两银,女子组42-47公斤级的参赛队员张秋艳、男子组48-53公斤级的参赛队员姜杰,打破了上届运动会该比赛项目只夺1枚铜牌的尴尬记录。
7月15日,是广安的夺金日。继李亚军夺得冠军后,我市运动员沈梵芸在男子举重乙组62公斤级比赛中,以230公斤(抓举105公斤、挺举125公斤)的总成绩,为广安再添一枚金牌。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比赛的前几天,沈梵芸在训练中不慎拉伤肌肉,但他咬牙坚持,一举夺魁。
从7月18日开始,篮球、乒乓球、武术散打等比赛项目陆续进行,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广安代表队的参赛选手奋勇拼搏,再次夺得1金、1银、4铜的好成绩。
作为弱势项目,在省运会的乒乓球比赛中,我市参赛选手发挥出色,为广安代表队夺得1枚铜牌。“这枚铜牌是广安建市以来在省运会乒乓球比赛中获得的第一枚奖牌,我们将以此为动力,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为广安争夺更大的荣誉,为邓小平故里争光。”广安代表队乒乓球教练付世臣对记者说。
“运动员到外地训练后竞技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奖牌数量的增加。”王江宁介绍说,4年来,我市陆续将运动员送往山东、甘肃、河南等地培训,接受当地高水平教练指点,与当地高手“过招”,快速提升了我市运动员竞技水平。在省十二届运动会上,我市乒乓球队能够从零奖牌进入前3名,除了归功于运动员、教练员队伍的刻苦训练外,还得益于我市将运动员送到山东进行集训,增强了运动员训练的针对性。
全民健身实力彰显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我市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还得益于我市大力推进群众体育运动。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体育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在城区和农村大力推行全民健身工程,完善城乡基础运动设施。
如今,在城市社区、农村院坝,室外健身器材、标准篮球场、文体广场等运动设施一应俱全。每到一处,都能看到群众打乒乓球、篮球、跳广场舞的身影,全民健身局面已初步形成,群众体育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了竞技体育发展。
“运动人群的增多,为体育人才的加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王江宁介绍,在2013年省各项目年度锦标赛(省十二届运动会资格赛)上,我市共组织近1000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篮球、柔道、举重、武术套路、散打、跆拳道、摔跤等18个项目的比赛,夺得金牌18枚、银牌21枚、铜牌31枚,有400多名运动员获得了省十二届运动会参赛资格。省十二届运动会也成为我市在省运会历史上表现最出色、最成功的一届,彰显了竞技体育实力。( 周文平)